“中国大蒜之乡”济宁金乡乡村振兴的“共富密码” 18日,“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的山东实践”行进式主题采访活动走进金乡县鱼山乡村振兴片区,探寻这颗小小蒜头背后蕴藏的“共富密码”。
近年来,济宁好多约的品牌逐渐走进了更多消费者的视野,尤其是在当地的餐饮、零售等行业中,影响力也在逐步扩大。作为一个本地化的平台,它不仅优化了商家与顾客之间的互动,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。以济宁为例,类似“好多约的”这样的本土化平台,在提升商家曝光度、增加消费者粘性方面,做出了不小的贡献。
济宁好多约的主要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,为商家提供了一个便捷的推广渠道。许多餐饮企业和零售店通过平台获取了大量流量,从而提升了店铺的销售额。根据济宁市相关行业数据,2023年,济宁地区的餐饮行业通过平台获得的流量同比增长了15%。这种增长对于许多小微商户来说,无疑是一次重大的机会,尤其是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,平台的助力让商家得以从传统营销方式中脱颖而出。
“中国大蒜之乡”济宁金乡乡村振兴的“共富密码” 村民寻红芬见证了崔口村大蒜产业的变迁。2005年前,她和其他村民一样“面朝蒜田背朝天”。如今,她家拥有4座冷库,大蒜总储存量2200吨。“我目前主要是做大蒜储存、代收、代购、代销业务,每吨大蒜储存价格在300元左右,大部分采购商的储存周期都在6个月以上。”在她看来,相较于传统大蒜种植,大蒜储存业务的收入水平显著更高。目前,村内的冷库也在智慧化转型,可实现机械化装卸、智能化监控、自动化数据采集。
随着“好多约的”平台的推广,济宁市民的消费习惯也发生了一些转变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习惯通过平台进行线上预定或支付,这不仅节省了时间,还增加了购物的便利性。例如,一些消费者在通过平台下单时,往往能享受到专属优惠和积分回馈,这样的模式提高了顾客的回头率。数据显示,通过平台进行支付的订单占比,已经从2022年的40%提升到2023年的58%,这说明平台在提升消费效率、增强用户体验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。
“中国大蒜之乡”济宁金乡乡村振兴的“共富密码” 金乡县常年标准化种植大蒜60万亩,带动周边种植超过200万亩,种蒜每亩收益较小麦等农作物增加4000余元。一颗大蒜,从泥土跃上云端,从田间走向世界,在金乡人手中完成了从农产品到商品、再到金融资产和科技产品的惊艳蜕变。这条围绕“蒜”字展开的黄金产业链,正以其不断完善的“金乡模式”,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,精准触发着产业兴旺与民生改善的“共富密码”。(完)
从行业整体来看,济宁好多约的这种线上线下融合的模式,也为零售业带来了新的活力。随着消费者对便捷购物体验需求的提升,越来越多的零售商纷纷加入这一平台。尤其是家电、服装和数码产品等行业,商家们都希望通过平台的流量资源和用户数据,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。这种平台化的趋势,也促使本地零售行业在竞争中更具优势。
济宁好多约的还涉及到广告投放和品牌推广的服务,帮助本地商家精准触达目标消费者。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,能够为商家提供有价值的消费者画像,进而指导商家制定更加精准的营销策略。这种数据驱动的营销方式,使得商家在广告预算的使用上更加高效,避免了传统广告形式中可能存在的资源浪费。尤其是对于那些尚未积累足够知名度的小型商户而言,借助平台的精准投放,大大提升了市场渗透率。
“中国大蒜之乡”济宁金乡乡村振兴的“共富密码” 崔口村党支部书记韩金龙介绍说,农民在大蒜产业链上找到了新坐标,从蒜农逐步转变为装卸、包装、加工、技术类工人,还有村民成为大蒜经纪人、蒜老板,发展大蒜电商,农民收入不再局限于务农收入。“下一步,我们将重点放在改善崔口村的营商环境,为企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。”韩金龙称,目前,崔口村集体年收入达560万元(人民币,下同),每年拿出不低于30%返还村民,村民人均年收入6万元。
在社会责任方面,济宁好多约的也发挥了积极作用。随着平台不断壮大,它不仅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增长,还促进了就业机会的增加。平台不仅吸引了大量的商家入驻,还需要大量的数据分析师、客服人员以及技术支持人员,这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当地劳动市场的需求。
济宁好多约的在本地经济中的作用愈加重要。随着平台的不断优化和功能扩展,预计在未来几年,它将进一步提升济宁市整体的商业活力,推动更多行业实现线上转型和数字化升级。而在这一过程中,商家、消费者以及平台本身,将形成更加紧密的生态链,共同推动区域经济的繁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