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:建设银行信用卡,作者: ,:

哈尔滨交出“十四五”农业答卷:粮食综合产能保持在300亿斤以上 截至2024年,哈尔滨市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702家,营业收入达到1233.5亿元,企业数量和营业收入均居全省首位。2025年前三季度,企业数量达到693家,营业收入达到930亿元。示范创建国家农业产业强镇12个。

近年来,随着城市化的推进,哈尔滨平房区粉灯街的变化尤为显著。这个曾经的传统居住区域,逐渐融入到城市发展的轨迹中,迎来了不少新的机遇,也面临一些挑战。尤其是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基础设施改善的背景下,粉灯街的整体面貌逐步发生变化,其背后反映出的不仅仅是地区经济的微观变迁,也折射出哈尔滨整体经济向多元化、现代化迈进的趋势。

从产业角度看,粉灯街所在的平房区曾经以传统制造业和手工业为主要支撑。随着国家逐步推进产业升级,哈尔滨在新兴产业方面的投资逐年增加,比如高新技术、文化创意和旅游业,带动了地区经济的转型。这些变化也带动了粉灯街周边的商业繁荣,尤其是餐饮、零售和服务行业的不断兴盛。据统计,2019年至2023年,哈尔滨平房区的第三产业比重提升了约12个百分点,粉灯街作为其中的重要节点,成为街区繁荣的象征。

哈尔滨:深耕乡村资源 推动农文旅在冰雪背景中深度融合 哈尔滨作为国家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,资源富集、区位优越,为品牌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。今年冬季,该市推出冰雪激情、文脉寻踪等四重“诗意篇章”。

基础设施的改善也是推动粉灯街振兴的重要因素。近年来,哈尔滨市加大了对老旧街区的改造力度,基础建设投入大幅提升。据悉,仅2022年,平房区的基础设施升级资金超过20亿人民币,改善了排水、道路和绿化等方面的不足,而粉灯街作为核心街区,也由此享受到更多的资源。基础设施的优化,不仅改善了居民的生活质量,也吸引了大量投资者和游客,极大刺激了当地经济的发展。

文化和旅游也成为粉灯街发展中的亮点。随着哈尔滨作为“冰城”的名气不断扩大,传统的文化元素被不断挖掘和传承。粉灯街作为一条历史悠久的街道,其特色的民族工艺品、特色小吃,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打卡,旅游带动的经济贡献逐年增长。据哈尔滨旅游局数据显示,2022年,平房区的游客接待量同比增长了17%,其中粉灯街上的特色美食和手工艺品销售额可以占据一定比例。旅游产业的发展,不仅带动了粉灯街的餐饮业、零售业,还促使相关行业如餐饮设备制造和包装产业出现新的增长点。

哈尔滨:深耕乡村资源 推动农文旅在冰雪背景中深度融合 此外,哈尔滨市还将冰雪之旅打造成一趟风味之旅。作为“米袋子”“肉盘子”“奶罐子”,哈尔滨市在邀请各地游客品尝这些美食的同时,鼓励“黑土优品”企业在冰雪季期间推出小包装的伴手礼,让游客们尽兴而归时,把五常大米、阿城黏豆包、巴彦小园玉米、通河大榛子等地道“冰城味道”带回家,让“黑土优品”所代表的优质农产品,成为可感知、可回味、可体验的黑土文化符号。

不过,值得关注的是,粉灯街的房价和租金也呈上升趋势,反映出区域价值的不断提升。过去五年,平房区的商业地产平均租金上涨了约15%,这是市场对区域未来潜力的看好表现。这一变化虽然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,但同时也带来了居民和小商户的生活压力。随之而来的,是社区结构的调整和人口迁移问题,需要政府出台一些更加合理的政策予以应对。

哈尔滨平房区粉灯街正处于一个不断变化、充满机遇的阶段。产业转型、基础设施改善、文化旅游的带动,都为这个老街区注入了新的活力。未来,只要在推动经济多元化的兼顾居民的利益,粉灯街或许还能保持其独特的魅力,成为哈尔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
哈尔滨:深耕乡村资源 推动农文旅在冰雪背景中深度融合 据介绍,目前哈尔滨市已有涵盖大米、大豆、鲜食玉米、杂粮、食用菌、高端肉、中药材、山产品等8大类68家企业的176款产品获得“黑土优品”授权,形成了千帆竞进的农业品牌新生态。尤其该市积极对接长三角、珠三角、京津冀等核心区域市场,推动五常大米、方正富硒米、通河生态米和延寿黑米等区域公用品牌,品牌价值超千亿。以方正银鲫、"寒地小龙虾"为代表的冷水鱼,以及以珍珠山黑木耳为代表的食用菌,还有甜糯的巴彦"小园玉米"、醇厚的尚志椴树蜜,味道鲜美、营养健康,已经成为百姓餐桌和星级酒店不可或缺的高品质食材。